文丨你好天府 木子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最新一期汽车销量数据显示,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30.7万辆,占当月整体汽车销量的48.7%,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销量为103万辆,占乘用车国内销量的54.7%。
这意味着,目前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已超过传统燃油车,越来越多的家庭用车群体将新能源车作为购车首选。
作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风口,近几年来,新能源汽车正在加速冲击旧秩序,重塑产业布局。快速崛起、急剧扩张的市场,也让新能源汽车成为各地争夺的“头牌产业”。
在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版图中,汽车保有量“第一城”成都,因传统燃油汽车产业转型步伐较慢,整体排名并不靠前。多方发力之下,如今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以奔跑之姿加速追赶。
暴涨402%,成都1-5月新能源汽车产量“井喷”
作为成都的支柱产业之一,成都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板块,今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6月23日,成都市统计局发布2025年1—5月成都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市汽车总产量达34.0万辆,同比增长29.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飙升402.2%,达到9.9万辆,成为成都汽车产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此次成都汽车产业数据“全线飘红”,是由四川领克、一汽丰田、重汽成商等多个汽车品牌共同推动形成。
今年1-5月,四川领克汽车产量同比激增181.5%,产值同比大幅攀升164.1%。星愿与领克Z20等新能源车型贡献了主要增量。其中,星愿车型表现出色,产量达5万辆,不仅是推动企业高速增长的领军车型,也是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量飙升的重要来源。
一汽丰田成都分公司表现突出,今年1-5月,该公司累计产量同比激增约240%。其中,主力车型全新亚洲龙连续4个月单月产量突破1.万辆大关,创下近三年单车型月产新高。
重汽成都商用车公司积极布局新能源赛道,同样成效显著。今年1-5月,重汽成都商用车公司各车型产量稳步提升,实现产值同比增长33.5%
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成都市汽车产业整体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全市汽车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26.7亿元,同比增长21.1%,汽车总产量达34万辆,同比增长29.4%。其中,新能源汽车实现爆发式增长,产量同比激增超400%,其占全市汽车总产量的比重已提升31.2%,较往年有显著跃升,成为最亮眼的标签。
产业困境与挑战:燃油车“失速”,新能源转型滞后
汽车产业素有第一工业的美称,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新风口”,国内各大城市纷纷锚定新能源汽车赛道奋力疾驰,加快打造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城市。
上海的上汽与特斯拉、北京的小米与理想、广州的埃安与小鹏、深圳的比亚迪、重庆的长安与赛力斯、杭州的吉利……全国经济强市无一不诞生出根植本土的汽车品牌,而成都作为西部中心城市及新一线首位城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这方面却明显乏力。
根据长城战略咨询发布《2024新能源汽车城市综合发展指数评估报告》,成都在纳入统计的全国25座城市中,比较产业指数、创新指数、消费指数、基建指数、潜力指数等23个指标后,综合排名位列第17位,位列在细分领域各有特色长板或较大发展潜力的第三梯队。

成都新能源汽车城市综合发展指数的排名,与其当下的汽车产业综合实力并不相符。
自2000年经开区被批复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迅速成为国内外汽车制造业的投资热土,相继迎来丰田、大众、吉利等世界500强车企的进驻,汽车产业迅速崛起,已基本形成了涵盖整车和零部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后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体系。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成都汽车生产企业超过30家。此外,成都还拥有近10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2024年,成都全年实现汽车产量75.4万辆,实现产值1480亿元。

总体来看,成都汽车产业规模庞大,但传统的燃油车产量仍占主导,整体处于新能源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都先后引入了领克、沃尔沃等插电、纯电、插混等车型,但从近3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排行榜来看,本土新能源车型大多销量平平;从2023年、2024年汽车销量情况看,成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比例不足1.5%,成都本土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市汽车产量比刚刚突破10%,与领先城市相比差距明显。
今年1-5月,成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飙升402.2%,推动全市汽车产业整体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算是新能源汽车当下加速赶超的一抹亮色。而这抹亮色,又能否照亮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
多方发力,成都想打一场新能源汽车翻身仗
2023年9月,成都以640万辆的汽车保有量,超越北京,成功问鼎中国汽车第一城。
成都既是消费型城市,又是移民城市,包容性强,而且当地人的消费理念相对超前,消费市场具备创新活力,这些都给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条件。2024年,成都以30.98万辆销量位列全国第一,反映出了成都强大的消费潜力。截至去年底,成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93.25万辆。
面对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成都并未止步,也在不断努力,试图实现突围,赶超标兵。
在政策上,为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成都相继出台了《成都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和《成都市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基础设施、要素资源等维度出发,锚定了成都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目标和方向。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都市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23-2025年)》提出,成都将构建中心城区“15分钟充电圈”,到2025年成都将建设充电桩17万-21万个、换电站不低于450座。
截至2024年5月底,全市累计建成充电桩?21.6万个?,其中公共及专用充电桩4.5万个,居民小区私人充电桩17.1万个。

谁抓住了市场、谁抓住了头部,谁就能在未来智能驾驶与新能源竞争格局中胜出。
成都在招引重大新能源车项目上正在悄悄发力。今年一季度,投资50亿元的沃尔沃纯电车型项目与投资30亿元的犀重汽车成都基地项目宣布落地成都龙泉驿区。
根据成渝招商助推中心内部消息,一个300亿体量的头部新能源车项目,目前正在成都加速落地。该项目在考察了至少2个成都区(市)县后,其中1个区(市)县已发布土地整理公告,成都这么快的动作,获得了企业方肯定。
如此大的投资体量,如果项目后期顺利落地,无疑将带动数倍投资额的上下游产业链集聚规模,给成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再添一把猛火。
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龙头,加速产业培育,成都已初步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聚集了博世、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蜂巢能源、比亚迪等新能源和智能网联领域关键零部件企业,产品覆盖底盘、汽车电子、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电堆、半导体、车载芯片、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系统等重要领域。

有汽车行业分析师指出,“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的转型,成都正以‘全产业链加速’模式重塑竞争优势。”
根据《成都市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成都将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目标到2025年,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产量达到25万辆。根据今年的产量暴增态势,预计大概率可以达成产量目标。
当前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演变突破,汽车产业正迎来新的变革“临界点”。
作为中国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城市,影响力辐射西南乃至“一带一路”的西部产业重镇,成都凭借庞大的市场、完善的产业链、便利优惠的政策等“组合拳”,正加速快跑,面向未来,它依然有希望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
来源:公众号你好天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