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8月19日,小米集团(HK01810)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营收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5.4%,再创历史新高。公司当前连续三个季度营收达到千亿元,连续两个季度净利超过百亿元。
当前,智能手机、大家电以及汽车被视为小米三大增长点。手机 X AIoT部分依然是观测小米基本盘生命力的核心窗口。二季度,该业务板块收入947亿元,同比增长14.8%。
其中,智能手机收入455亿元,出货量4240万台,去年同期为4220万台;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387亿元,同比增长44.7%,其中智能大家电(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品类)收入同比大增66.2%;互联网服务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10.1%,境外业务增长尤其明显。
汽车与创新业务如预期一样正在成为拉动小米业绩的新引擎。该业务二季度收入213亿元,同比增长234%,首次达到200亿元。具体而言,小米汽车单季交付81302台,截至7月10日累计交付超过30万台,7月单月首次突破3万台。汽车业务亏损收窄至3亿元,公司预计下半年实现盈利。
根据IDC的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为6900万部,同比下滑4%,结束了此前连续六个季度的回暖。
对于国内大盘略微低迷的表现,小米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在财报会议上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小米手机目前在国内实行规模化与高端化并进的战略,其中一个大方向是重心将从4000-6000元高端区进一步转向6000元以上的超高端区。
此外,他认为小米手机还有部分驱动力在于,小米之家新零售门店将持续拓展和调优(区位、面积调整等),长期来看国内3万家店的目标不会改变,海外到年底也会有400-500家门店,并将从明年起速规模化;同时汽车业务将带动手机销售表现,海外市场也将针对不同区域对销售策略有不同侧重,例如欧洲、东南亚市场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拉美、非洲等市场则仍可遵循规模为先的原则。
虽然全球市场大盘当前基本上没有增长,但是卢伟冰认为,对小米来讲还远没有到增长瓶颈。“我们在全球市场有一个坚定目标是要进入2亿俱乐部,也就是小米、苹果、三星三家品牌。”他说,“这是我们希望花三五年能够去实现的目标。”
跨越第一个五年周期之后,高端化战略再度成为小米最为核心的关注点。卢伟冰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小米今年的变化是,当再度看待高端化的时候,不仅按照某个品类,而是以人车家全生态的整体角度去看。
在卢伟冰看来,小米当前在每个品类上都完成了一次从高端到超高端的突破,具体体现在小米15 Ultra、小米SU7 Ultra以及小米中央空调。
财报显示,小米二季度在中国大陆高端智能手机销量占比提升至27.6%,其中4000–5000元价位段市占率24.7%,5000–6000元价位段市占率15.4%,同比各自提升4.5个百分点和6.5个百分点。
在海外市场,小米本季度着重提及了在东南亚及欧洲市场的产品结构调整,卢伟冰称小米此前在欧洲有意调低了低端机的销量,并且会克服一季度出现的短期销量下滑,坚持推进其海外的高端化目标。
2023年10月,雷军曾在小米澎湃OS即将发布之际发文称,已在小米内部提出了新十年目标,“持续投资底层核心技术,致力成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引领者”。此后,小米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在不同尖端科技方向上的探索成果,开始成为小米财报亮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季度,小米研发投入78亿元,同比增长41.2%,为历史新高,全年预计达300亿元。其技术突破集中在汽车、芯片与AI三大业务,主要体现于SU7 Ultra原型车、自主研发3nm旗舰芯片“玄戒O1”,以及AI领域开源多模态大模型MiMo-VL-7B和声音理解大模MiDashengLM-7B。
需要指出的是,为了抢占AI智能硬件这一潜在的入口级赛道,包括互联网大厂在内的众多厂商都在模型端发力,而在提升用户心智上,大模型性能本身对产品表现至关重要。尽管小米已明确将在AI领域大力投入,但在技术认可度上或许还需要更有声量的大模型为其支撑。
在颇受关注的芯片问题上,卢伟冰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芯片对于小米而言才刚刚开始,未来两三年时间内小米芯片可能在平台能力上发展出外界意想不到的成果。
“我相信未来只有两类企业,有自研芯片的企业和没有自研芯片的企业,”卢伟冰说,“这两类企业会有代际能力差异。”
评论